俗话讲“文无第一武无第二”,从军的人个个都挺血气方刚,谁都不愿意落在人后。而番号嘛,也代表着部队的荣耀和精神,很多人都渴望拿到“第一名”。
解放战争那会儿,我军的兵力可是有好几百万,最壮结实的得算东北那边了。
不过呢,由于西北那边的条件最差,兵力又只有那么点儿,却硬是牵制住了好多敌人的精锐部队,曾经是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的驻地。而彭老总在几大野战军司令员中地位最高,所以第一野战军这个称号,才归西北去了。
大单位的架构一敲定,次一级的规模也就跟着排好队了,第一兵团依然在西北。说到这个第一兵团,阵容真不一般,有四个人在军衔拟授名单上都排到了上将的位置,挺厉害的。
因为自己的一贯态度,第一兵团最终只实际授予了三位上将,但这个数字和解放军所有兵团比起来,也算是并列第一,挺引人注目的。
在各兵团授衔的时刻,涌现了好多上将,数目还真不少。
当初我军陆续成立了19个兵团,除了第一兵团外,其他兵团获得上将军衔的情况各不一样:第二兵团没有晋升上将,第三兵团的司令员陈锡联和政委谢富治都被封为上将。
第四兵团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郭天民,身为上将;第五兵团的司令员杨勇和政委苏振华,两位都晋升为了上将;第七兵团的司令员王建安也是个上将;第八兵团的司令员陈士榘,同样是上将。
第九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,是个上将;第十兵团的司令员叶飞,以及政委韦国清,两人都是上将;十二兵团的副司令员陈伯钧和韩先楚,也都晋升为了上将;十三兵团的政委萧华和副司令员李天佑,同样都是上将。
十四兵团的司令员刘亚楼,还有副司令员黄永胜以及刘震,三人都是上将;十五兵团的司令员邓华,政委赖传珠、以及副司令员洪学智,也都是上将;十八兵团的副司令员周士第(后来升为正职)和王新亭,两人都是上将。
十九兵团的司令员杨得志,以及接任的政委李志民,两个都是上将;二十兵团由杨成武担任司令员,也是一位上将。这三个兵团,都是从起义部队改编过来的,除了司令员外,没有其他副职,只配备了一位上将。
可以看出来,十四、十五兵团的上将数量最多,各有三个,基本上只有担任副兵团级或更高职位时,才会授予上将军衔。
第一兵团就显得有点特别了,原本打算授予四个上将,实际上只实授了三个,即使少了一个,还是和其他兵团一样并列第一。除了兵团司令员王震之外,另外两位上将在野战部队最高也就当到军长,没有担任兵团副职。
为什么第一兵团的政委没有授予上将,而下面那两位军长后来反而跻身上将行列呢?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他们各自的背景和经历。
第二节:聚集了许多上将的第一兵团
按照当年授衔的规定,正兵团级的正对应就是上将,所以兵团司令员王震这块儿没啥争议。
王震曾经担任过红六军团的政委、八路军359旅的旅长、西野二纵的司令员,以及一野一兵团的司令员,不管是战绩还是资历,都相当出色。
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是,徐海东、许光达当年都主动放弃了大将的头衔,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王震推荐上去,觉得王震更应该被授予大将。由此就能看出,王震的地位有多崇高啦。
其实一开始评衔小组搞出的大将名单有15个人,王震排在第14位。可最后毛主席觉得各级将官太多了,所以就把名单缩减了,大将只留下了10人,王震有点遗憾没能当上。
第一兵团管辖着三个军,也就是第一军、第二军和第七军,这三支部队的初始军长都是上将,尤其是第二军的军长和政委,都是由王震一人担任的。
第七军的军长彭绍辉,是毛主席的韶山老乡,自参加平江起义后,就一直在红三军团作战,属于中央红军的一员。
懋功会师以后,他被编进了红四方面军30军,担任参谋长。当老张强行南下、宣布“另立”的时候,彭绍辉毫不动摇,坚决反对这种失误的行动。就算被人打耳光,或者用枪顶在胸口,他也没有退缩。
等到甘孜会师之后,彭绍辉又调到红二方面军体系,之后又在八路军120师、西北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里面担任一些职务。
彭绍辉在野战部队的最高职务是军长,不过从1952年起,他在西北军区担任参谋长,后来还兼任副司令员,因此在整个军队的评定中,被归为副兵团级别。
在1955年的上将名单里,33个人被评定为正兵团级,19个人算是副兵团级,而彭绍辉的情况,要授予上将也没什么争议。
总要说的话,第一军的军长贺炳炎算是挺受到“照顾”的,他在土地革命时期顶多当师长,抗日战争期间最高担任八路军副旅长,解放战争时期又升到军长,到了52年定级时,还是准兵团级。这一系列经历下来,照理说,他应该是中将的级别。
不过呢,贺炳炎有个“山头”加成——他在授衔的时候,红二军团可是为数不多的高级干部之一。土地革命时期,我党主要的三大主力就是红一方面军、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啦。
其中,红二方面军的情况挺特殊的,是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组成合编的。说起来,红六军团早就一直在中央苏区外围打仗,直到1934年8月才跟红二军团会师,算是转移过来合作的。这样一来,严格来说,红二军团才算真正代表红二方面军的主力。
偏偏在红二军团内部,曾经经历过不少腥风血雨,许多优秀的骨干倒在了战火中,能达到上将水平的也就寥寥几人而已。
原本在拟定的名单里,廖汉生和贺炳炎都是上将,不过毛主席要求各级将官的总数要缩减一些,于是贺龙贺老总也响应号召,在老部下中削减了一个上将的名额。
廖汉生在1952年被定为副兵团级,1954年又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,这个级别和职位都比贺炳炎更符合授予上将的条件。
贺老总觉得,贺炳炎为了革命失去了一条手臂,多年来在战场上也非常英勇,就因为一次“大义删亲”,把外甥女婿廖汉生给剔除了,这样一来,贺炳炎就成了红二军团的上将代表。
这件事让贺炳炎成了唯一的准兵团级上将,也让廖汉生成为唯一曾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的中将(在1954年,国防部有七位副部长,另外六人是黄克诚、谭政、萧劲光、王树声、萧克、李达)。
准兵团级、副兵团级都授予了上将,可他们的领导、正兵团级的政委,为什么只是中将呢?原因就是,政委徐立清自己主动放弃了这个职位。
徐立清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军政治部主任,抗日战争时做过旅政委,解放战争期间又是兵团政委,到了52年,级别是正兵团级。每个阶段都完全符合上将的硬性条件,最开始的时候也确实打算授予他上将。
可是在毛主席要裁减人手之后,徐立清觉得自己是评衔小组的工作人员,应该主动配合,简化工作,省得给组织添麻烦,所以就主动表示只要授中将就行了。
他先去找罗荣桓申请,可人家没批;接着又去找彭老总,也没成;最后找到周总理,一开始也没同意。不过徐立清挺诚恳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,说让出一个名额能够避嫌,有助于团结,也方便开展工作。
周总理听完后,叹了一口气,说:“徐立清真是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。”最后,徐立清也成了唯一一个正兵团级的中将。
炒股配资怎么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