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朗核设施被炸,它却仍手握一条经济命脉,核设施甚至不是他们的底牌。
中东战局下,霍尔木兹海峡“油阀”紧闭的威胁,瞬间引爆国际油价狂飙8%,航运巨头宁愿绕道好望角避险,东京首尔彻夜不眠。
这不只是一场地区冲突,更是对全球供应链的极限压力测试,如果伊朗真被逼急,封锁霍尔木兹海峡,会怎么影响到我们呢?
几天功夫,伊朗议会就扔出个重磅消息,我们要关掉霍尔木兹海峡,这话一出,比什么军事报复都管用,这哪是封海峡,这分明是捏住了全世界工业的油管子。
消息传开,国际油价就像坐上了火箭,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天就疯涨了8%,这数字背后,是全球市场那颗脆弱的小心脏,开始扑通扑通地狂跳。
普通人最先感觉到的,是钱袋子莫名其妙地就紧了。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海运石油,每天两千多万桶,都得从那道窄门里挤过去,伊朗现在说要关门,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涨价。
伦敦的交易所里,租一艘能拉两百万桶油的超级油轮,从中东到中国的运费,一天之内就飙了四成二,刷新了记录。
航运巨头马士基最先扛不住,紧急通知旗下船队,宁可绕道非洲好望角,多花十几天时间,多烧几十万美元的油,也绝不往那片是非之地凑。有船老板私下里跟记者抱怨,这比当年索马里海盗还吓人,已经打算暂停所有中东业务了,保命要紧。
这股寒气,顺着产业链就往消费国传,东京和首尔的官员们连夜开会,生怕重演几十年前,汽车在加油站外排起几公里长龙的噩梦。
我国这边,虽然能源来源多,没那么慌,但山东一些地方炼厂的柴油批发价,一天就窜了八百块。个别胆子大的民营加油站,都开始琢磨着搞“阴阳油价”,逼得市场监管部门半夜就得上街查。
新加坡的燃料油、上海的原油期货,开盘没多久就死死封在了涨停板上。
这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,很多人想不通,霍尔木兹海峡最窄的地方也有快四十公里宽,伊朗难道真能拉起一道铁丝网不成?就凭那几艘小快艇,怎么跟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掰手腕?
所谓的“封锁”,从来不是物理上给你堵死,它玩的是一门成本和风险的艺术。海峡是宽,可那些几十万吨的超级油轮能走的安全深水航道,却窄得可怜,而且不偏不倚,正好贴着伊朗的海岸线。
这就意味着,伊朗那些藏在山洞里的岸基导弹,甚至革命卫队神出鬼没的快艇,都能轻松地把这条航道变成一片火海。他们根本用不着把每艘油轮都打沉,只要偶尔扔一颗水雷,或者用廉价的火箭弹擦伤一艘油轮的船皮,就够了。
战争打的是军事实力,可商业运输打的是算盘。只要从这儿过的风险高到保险公司拒绝承保,或者运费涨到比船上的货还贵,那封锁的目的,其实就已经达到了。
伊朗敢这么干,背后是一笔算到骨子里的精明账,这是一种“不对称”的捆绑。沙特、阿联酋、科威特这些富得流油的海湾邻居,超过九成的石油出口都得走这条道。可伊朗自己呢?对这条水道的依赖度,只有六成半左右。
关了海峡,伊朗自己固然是勒紧裤腰带,伤筋动骨。但它那些邻居,还有邻居背后的西方买家,只会比它更疼,疼到无法呼吸。
所以,美国副总统在电视上警告说这是“自杀行为”,可在德黑兰的决策者耳朵里,这听起来可能更像是一种赞美。
用这种“伤敌一千,自损三百”的打法,硬生生把整个波斯湾的产油国都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。这才是这张王牌最阴狠的地方。
更有意思的是,伊朗并没把话说死。议会通过动议,可最高决策层还没最后拍板。这就给外交留足了转圜的余地,把皮球又踢了回去。这根本不是一时冲动的豪赌,而是一套精密的“切香肠”战术。
第一刀,可以先搞个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,不真打,就是把船开到航道上制造点麻烦,看看各方什么反应。
如果大家没当回事,那就切第二刀,可以升级成“选择性登船检查”,专门挑挂着美国或者欧洲旗子的油轮下手。今天查你的船,明天扣他的货,把不确定性拉满,让通行成本几何级数上升。
最后,如果真的到了撕破脸,军事压力大到顶不住的时候,才可能走到全面封锁那一步。
这种“走一步,看三步”的玩法,既能把威慑的弦一直绷着,又避免了立刻引发一场谁也无法收场的全面战争。它把一个简单的“封还是不封”的选择题,变成了一道复杂的、多阶段的博弈题,让对手头疼去吧。
棋盘上,每个大国的脸色都很难看,但心里的算盘却打得噼啪响。
最拧巴的,是美国,五角大楼一边急吼吼地把“艾森豪威尔”号航母战斗群派过去撑场面,国务院一边又罕见地发布全球安全警报,提醒自己人别乱跑。从账面上看,美国只有不到一成的石油从这儿来,影响不大。
可美国心里门儿清,海峡一断,国际油价飙升,国内的通货膨胀立马就得起飞。这对于任何一届美国政府,尤其是在大选年,都是足以致命的一刀。所以,华盛顿必须摆出最强硬的姿态,但它又比谁都清楚,一旦真动起手来,那就是又一个代价高昂、看不到尽头的泥潭。
就在国际媒体一片喧嚣的时候,国内一条新闻悄悄地弹了出来,中国的“西气东输”五期工程,提前三个月启动了压力测试。
这背后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了,我们的能源饭碗,早就不是单靠哪一个锅里盛了。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,通往中亚的能源管道,还有国内玩命发展的新能源,都大大降低了我们对某一个海峡的依赖。
中国的核心利益在太平洋,不在中东,经济上的损失,可以想办法从别处找补,但绝不能打乱我们自己发展的战略节奏。这是一种清醒到近乎冷酷的实用主义。
而另一边的欧盟,则慌忙审议法案,要把战略石油储备从90天提高到120天。可谁都明白,这点储备,只能顶一时之急,解不了长久之渴。
每一次巨大的危机,在砸碎旧世界的同时,也总在悄悄地催生新赛道。
最直接的受益者,恐怕是那些造电动车的人。每一次油价危机,都是对燃油车的一次无情劝退,也是给新能源产业送上的一份厚礼。
另一个更深远的变局,则来自寒冷的北方。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霍尔木兹海峡的波涛上时,北极的冰盖,正在以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速度融化。俄罗斯已经开始加足马力,用巨型破冰船护送液化天然气,沿着北极航线一路向东。
一条全新的、绕开所有传统地缘政治咽喉的“东北航道”,正变得越来越清晰。
中东的战火能够平息,也许这个小小的海峡,就起到了不小作用。就像壳牌的CEO说的那样,这场危机,为全球的能源安全敲响了最刺耳的警钟。
炒股配资怎么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